新名詞舊屍體: 大數據的陰屍之路/c9s
其實發明「新詞」的那些行銷人真的很聰明,炒作名詞不失為炒作一些相關公司股價的一種手法。
只要先炒作一個新名詞,接著雜誌新聞們就可以開始列出一些相關技術公司,歌功頌德一番;眼光不準不認真的股民便一頭熱的亂買,殊不知新詞的「先知們」早就預先埋好引線,股價爆發時再一一放空。
如「大數據」一詞,其實早就在許多企業內部應用,譬如美國匯豐銀行早就在用超過 140 萬客戶的購物習慣和需求的資料做分析;又或者如沃爾瑪公司早在 90 年代初期,就已經在使用大數據分析「啤酒與尿布」的關係。
你可能會想 90 年代初是能有多大數據?沃爾瑪每天處理的資料量超過10億筆,每週沃爾瑪有超過2億個顧客光顧全球的1萬多家店,所以說大數據其實早是如空氣一般的存在。
然而,為了讓小股民們快速又簡單的理解這些「新技術」,相關企業又急需大量資金發展,金融界就搬出了這些名詞來炒作;透過媒體、報章雜誌大幅報導,來導向市場上的資金流動。
這些名詞很奇妙,都是超簡單的英文單字,中文的話永遠不會超過四個字,有些可以押韻可以縮寫,總之就是要讓你很容易在一般對談中很容易使用;神奇的是,永遠沒有人知道這些新名詞是誰先喊出來的。
這種炒作模式其實一直在反覆上演,譬如說美國蘋果公司的上游廠有哪些會在台灣,財金新聞便多出一個「蘋概股」,於是就有機會把所有蘋概股公司全部搬出來介紹一輪,告訴你該買哪家該買哪家。
又譬如,金融業為了炒作基金買賣,先後搬出 「金磚四國」、「維他命十國」等,大前研一 2012 年時還寫了本 《大資金潮:大前研一預言新興國家牽動的經濟新規則》來炒作維他命 10 國;結果你現在看,現在金磚四國不只走下坡,而且還收攤了,光環不再高盛金磚4國基金收攤了。
除此之外,還可變成反向操作,年輕人常用的「小確幸」被財金雜誌改成「大確幸」,在雜誌中教讀者理財方法,把小財理成大財,最後再導向到買房產做投資,告訴你買房地產才是正確理財之道;再翻幾頁就變成好幾頁連續的房產價目表,只是他最後沒跟你說,你的小財理成大財後,再放進他的口袋裡。
常常看不懂遊戲的人被牽著鼻子走,媒體雜誌不僅變成政治操作工具,也變成操作資金流動的工具,狗屎都可以炒成黃金。事實是,真黃金其實會跟狗屎混在一起炒,湊運氣亂買應該也只有買到狗屎的份而已。
你以為離開殭屍般的教育體制你的思考就自由了,但其實媒體雜誌還是在無形中操作大眾的思考和行為。所以,下次你若看到新名詞出現,再多思考一下吧!